Mr. PM – 產品企劃、產品經理、行銷與Mobile APP

MVP反思 II:什麼是PMF?跟MVP的關係是什麼? : Mr PM


MVP反思 II:什麼是PMF?跟MVP的關係是什麼?

Posted: 08 Jan 2016 07:43 PM PST

前言

本文還是很像文獻探討。客觀的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達到PMF,是我想要探討的重點。

MVP反思系列文章

MVP的終點:PMF

PMF是Product Market Fit的簡寫,根據維基百科對Product Market Fit的說明,這個詞彙最早由Netscape的Founder: Marc Andreessen提出:

Product/market fit means being in a good market with a product that can satisfy that market.

PMF為何重要,因為它可以說是整個Startup過程中,承先啟後的關鍵,不管你要募資、要擴張、要砸錢作廣告、要搞Growth Hack…等,若你的產品沒有達到PMF,那這些耗費的時間和金錢,都只是徒勞無功。

我們不斷重複一個循環:把MVP丟進市場、驗證假說、學習知識、再修正MVP,其最終目標就是希望產品能達到PMF。而在實作的過程中,如何用客觀的方法,來衡量自己產品是否達到PMF,就是個很重要的課題。以下這些客觀衡量是否達到PMF方法,是常被提到的。

如何客觀衡量達成PMF

Sean Ellis測試,這幾乎是談到客觀的衡量PMF時,大家都會提到的作法

兩大要點:

  1. 夠大的市場
  2. 調查用戶,問他:假如你不能再使用者個產品的話,你會(非常失望、有點失望、不失望、無可奉告)

當你發現有40%的目標用戶,都表達了會「非常失望」,那就算達到了PMF。

我個人喜歡的作者Ash Maurya,也有提過他認為衡量PMF的方式,個人覺得這方法蠻適合應用在免費APP上。

把你的產品上線,若是能達到一段時間,都可以保持在40%的新用戶留存,那也可以算是達到PMF(Ash還說他請教過Marc Andreessen,Marc本人也認同這種方法)

仔細思考可以發現,用來衡量是否達到PMF,針對不同應用和產業應該略有不同。譬如Socail Game領域常在流傳的40-20-10法則(次日留存率40%、第七日留存率20%、第三十日留存率10%),應該就可以算是這個領域的PMF指標。

在也有人把DAU / MAU(DAU每日活躍用戶數,MAU每月活躍用戶數),當作是APP領域重要指標,這個數值最好能達到20%以上,甚至是30%以上,才算是達成PMF。

不管你選擇怎樣的指標,在達到PMF之前,切記不要大量砸行銷和業務去開拓與維繫用戶,這會讓指標失真。然後在不同領域、國家,PMF的指標選擇也會差異頗大,就像是「獲利模式」,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,在台灣創業,獲利模式的強度,絕對是要納入PMF的衡量指標中。

廣告一下自己近期課程

自己已經開了20多梯次的Mobile APP企劃課程,之後想加入我對Lean Startup、PMF、MVP…等的思考來重新整理課程。本來想把自己課程命名為「APP PMF工作坊」,但是怕太多人不知道PMF是什麼,所以把課程名稱調整成「精實式 APP 產品企劃:打造高回訪、高活躍度 APP」,反正高回訪、高活躍本來就是APP PMF的重要指標,改成這樣也不錯。

Anyway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報名

MVP反思 I:MVP到底是什麼?

Posted: 03 Jan 2016 10:05 AM PST

前言

本文很像文獻探討,探討Lean Startup和MVP這兩件很重要的事情。看完之後大家應該不會覺得這些概念陌生,甚至你實際都已經應用在工作當中了,但系統化的描述「摸著石頭過河」該怎麼作,才是我覺得Lean Startup和MVP最令人激賞的點!

MVP反思系列文章

要了解MVP,得先了解Lean Startup

MVP背後的知識邏輯,脫離不了Lean Startup這個方法論,而談到Lean Startup就很多人會直接聯想到這張知名的圖,Build-Measure-Learn:(圖片來源

簡單來說,就是在創業初期,不管你寫了100頁的BP,還是準備了很厲害的6分鐘pitch,到時候把產品推到市場上,是不太可能100%如原本規劃的一般進行。你那100頁的BP或6分鐘的pitch,其實只能算是「假說」。舉例來說:「你"假設"你的TA是媽媽。你"假設"只要學小米一樣放線上通路,就可以有成本優勢,而你又"假設"成本優勢可以帶來銷售動力。….」

Lean Startup基本上不太相信一炮而紅、一擊必中這種事。它相信摸著石頭過河,相信「大膽假設」並且盡量透過現代化、數據化工具來「小心求證」。

Build-Measure-Learn這張圖對我來說,Learn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部分。

MVP是Lean Startup的重要實踐

MVP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簡寫,根據維基百科上對MVP的描述

In product development, the minimum viable product (MVP) is the product with the highest return on investment versus risk.

關於MVP的經典案例很多,包含Dropbox拍影片試水溫Zappos先不寫太多程式先用純人工方法做生意…等。也因為這些案例太耀眼了,開始有人說MVP就是拍一個影片上Kickstater,作一個Landing Page或粉絲團也是MVP,用Axure作個Prototype更算是個MVP。

就我個人而言,MVP就是Lean Startup中最重要的實踐,讓你把MVP丟進市場,直接透過市場來幫你驗證你的「假說」。MVP獲得的不是利潤、不是用戶,獲得的是「學習到的知識」,所以也有人提過MLP(Minimum Learnable Product 最小可學習產品)這個概念。

而這些需要驗證的假說當中,每一個假說適合驗證的方法都不同,自然就會衍生出不同的MVP的形式:

  • 你想要驗證你的「價值定位」是否能打動用戶,那你應該選Landing page。
  • 你想要驗證「是否有人願意花錢買你的東西」,那你可以用Kickstarter
  • 你想要驗證「用戶的回訪率」是否夠高,那你可以作個簡單的APP或網站。

重點就在於做生意前,辨別造成失敗的風險可能是什麼?然後能在投入更多金錢行銷、擴張前,先針對這些主要的風險因子,作個MVP來驗證它。

不只量化驗證法,質化也同樣重要

驗證假說的方法,可以透過質化的訪談,也可以透過量化的工具進行。舉例來說,若是連TA是否有需求都還很難確認,其實在UX領域中有很多User research和Interview的方法可以利用(推薦可看Twittch的Founder Emmett Shear的演講)。而要驗證某個功能或On boarding flow能否增加用戶黏性,透過cohort analysis這種量化方法就有必要(Behavioral Cohorts範例

廣告一下自己近期課程

自己已經開了20多梯次的Mobile APP企劃課程,之後想加入我對Lean Startup、PMF、MVP…等的思考來重新整理課程。本來想把自己課程命名為「APP PMF工作坊」,但是怕太多人不知道PMF是什麼,所以把課程名稱調整成「精實式 APP 產品企劃:打造高回訪、高活躍度 APP」,反正高回訪、高活躍本來就是APP PMF的重要指標,改成這樣也不錯。

Anyway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報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noledge 的頭像
    knoledge

    討論

    knoled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